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范文精选

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服务成本;医疗服务价格;对比研究;不对称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障改革的推进,社会对于医疗成本与价格问题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加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当前医疗实践工作中的服务成本与价格实际情况为研究内容,开展了医疗实践研究工作。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当前医疗服务成本组成、医疗价格实际情况,以及两者间的对比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我们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利用实践工作措施的方式,进行了应对策略研究,利用有效的工作方法解决医疗服务成本与价格间的不对称问题,为医疗体制与医疗保障改革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对比研究

在当前的医疗服务成本与服务价格的对比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成本的组成与价格实践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与认识。

(一)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组成

在对医疗服务成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般按照成本与核算单位的关系,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个内容。在其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又将医疗服务成本按照产生原因分为了8种成本。一是为医院职工提供的工资、补助、福利、社会保障等劳动补偿工资。二是用于医院内固定资产折旧的费用。三是在医院内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的材料费用,其成本费用按照材料的购入价格计算。四是医院在正常工作中产生的水电费用等公务费用。五是医院差旅、办公用品等支付的业务费用。六是在医院管理中使用的低值易耗品费用。七是医院药品成本。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医疗改革中医、药分开政策的执行,当前医院服务成本中药品的经营成本与购入成本分开计算,列入不同项目。八是在医院经营中产生的其他其他费用成本。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除了其他费用成本中的部分内容可以计入间接成本外,其他成本费用都应计入直接成本中。所以在医疗成本组成研究中,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应是直接成本。

(二)医疗服务价格实践情况

在医疗服务管理实践中,医疗服务的价格是否合理是社会医疗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医疗实践工作中,我们将医疗服务价格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同时根据服务项目不同,制定所采取的收费价格的标准也不一样。这四类医疗价格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药品收费价格。在这一价格的制定中,国家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既药品收费价格为:原则上是成本价加收15%定价,单价超出500的药品最高加收75元。二是医疗用品价格。在医疗用品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价值200元以下的加成率为10%,超出200元以上的部分加成率为4%,基本是保本经营。所以在医疗价格的管理中,药品价格与医疗用品价格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制定方式。这种价格规定的制定,对于医疗体系中医药价格控制起到了较为重要作用。三是医疗常规服务价格。这主要是指患者在门诊与住院过程中,因诊断、检查、治疗等医疗服务产生的费用价格。在实际医疗过程中,这部分价格由物价主管部门制定并控制。四是高新技术医疗服务价格。这部分服务价格主要是指医院利用高、新技术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所产生的价格,所以其价格制定一般较高。

(三)医疗服务成本与价格不对称问题分析

经过对医疗服务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实践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医疗管理中医疗成本与医疗价格对比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对称问题。这种问题表现在医疗价格产生的价值低于医疗成本的补充,既医疗成本与价格出现了不对称发展问题。这种不对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成本与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不同造成的。在对医疗成本组成分析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医药成本、办公成本还是对医疗服务支付工资,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市场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成本的提升,这些成本因素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成本的提升是必然的。但是在医疗服务价格决定因素中,价格的制定主要由国家政策与主管部门决定,其中的市场因素影响较小。这种决定因素的不同使得双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步的问题。医疗服务成本随着市场变化逐步加大,而医疗服务价格受到政府管理制约等问题影响难以合理增加。这就使医疗服务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间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

二、医疗服务成本与服务价格不对称问题对策探讨

我们针对当前医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成本与价格不对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工作,并以实践工作方法开展了应对策略研究。其主要的应对实践策略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核算与形成机制

在实际的医疗管理过程中,物价管理部门的控制是影响医疗价格的重要因素,其控制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利用更为合理的方式,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核算与形成机制,对于解决当前问题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完善内容包括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更好的结合市场机制开展工作。在当前的医疗价格制定过程中,管理部门与市场发展实际情况脱钩的问题,是产生不对称问题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医疗服务价格制定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建立起更加贴合市场成本因素变化的价格核算与形成机制,降低医疗管理中成本与价格间的差异问题。二是提高医院的部分自主权。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计生委等部门了《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这种医疗服务价格的放宽,是医疗制度改革重要内容。在这一基础上,物价管理部门在保证整体医疗工作稳定的情况下,逐步放宽服务价格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价格,对于当前医疗成本与价格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以实际需求建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规范

在当前的医疗价格管理中,除了做好医疗服务间制定管理外,对于现阶段执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做好调整工作,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体系,也是改善医疗成本与价格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医疗价格调整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依据市场与患者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参考因素开展工作。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我们需要对成本增长较大的医疗服务内容,根据服务实际情况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工作。如在医疗门诊服务价格的调整过程,针对人力市场中医疗人力资源薪酬的上涨情况造成的职工工资费用提高问题,管理部门就需要合理的提高服务费用价格,保证医院在医疗过程中收费价格的合理性。但是在价格调整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患者需求,这也是进行价格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对于患者需求较多,且医疗服务价格已经较高的医疗服务内容,虽然其市场成本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管理部门在价格调整中也应在管理规范中严格控制服务价格,保护患者的经济利益。

(三)围绕患者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的评价体系

在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与调整过程中,公正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我们的实践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所以在实践工作我们建立患者、医疗单位、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开展评价工作对于医疗价格改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一评价体系的主要工作是由管理部门与医疗机构完成,但是其主要的评价工作必须是围绕患者开展。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医疗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医疗体制改革还是医疗保障改革,其主要的作用都是为患者提供医疗便利,保证患者医疗权利的实现。所以在医疗服务价格的评价过程中,患者的评价作用最能体现出医疗改革的作用与效果。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医疗服务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突出的依然是卖方市场特点。这种情况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利用患者对医疗价格的评价数据,对医疗价格管理进行参考,对于医疗管理中市场化改革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与医疗保障改革中,做好医疗服务成本管理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工作,确保医疗改革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针对医疗服务成本与服务价格不对称的问题,利用实践工作方法从价格的审核与形成、价格调整体系的建立以及价格评价工作的开展三个方面的实践工作措施进行应对,为医疗服务成本与服务价格间的不对称问题提供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海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5(02).

医疗服务范文第2篇

20**年**市医政工作将紧紧围绕全市卫生中心工作,以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为重点,以启动医院电子病历建设为切入点,深化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一、突出重点,继续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

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全面实施“**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着重做好七项工作。

1、逐步健全质量管理组织、评价考核、信息报告分析和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在已调整各市级医疗质控中心的基础上,健全区、县、市医疗质控组织,充实医院质控组织,完善全市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二是在有条件的局属和县(区、市)第一人民医院试点建立医疗质量观察员制度。制定医疗质量观察员的入选、考评和退出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培训,逐步发挥其医疗质量监督的作用。

三是依托各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立医疗信息报告、收集分析制度,并逐步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化。及时发现问题,加强质量信息的反馈、通报,督促整改,消除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种因素。

四是发挥各市级医疗质控中心作用,建立质量管理培训制度。开展医政管理人员培训、民营医院院感、检验、麻醉等质量管理培训。

2、认真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本单位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管理组织、伦理委员会、准入条件、技术审核、评估方法、监督管理等机制和制度;建立医疗技术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认真审核,严格管理;做好开展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准备和申请工作,依法开展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3、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的试点。单病种质量控制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根据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要求,确定**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1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并适时总结,逐步推广应用。

4、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管理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重点部门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开展对血透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各类镜检室、感染疾病科等的督查。

二是加强麻醉质量管理。建立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规范麻醉工作流程,实施全程的、规范的麻醉复苏监护。加强县级医院及民营医院麻醉科建设,规范麻醉工作。

三是继续实行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确保患者安全;实施《手术安全核对表》制度,落实手术安全管理制度。

四是加强临床药事管理,落实和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加强临床药师工作;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积极开展三级医院输液减少试点。

5、加强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严格执行《护士条例》,继续把床护比例列入目标考核,提高床护比。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完善护理制度,简化护理书写;加强专科护士培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6、积极推进建立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置新机制。主动配合司法部门建立我市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深化医疗争议事件认定和责任追究评析制度。

7、继续开展全市医疗机构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重点开展医师规范执业、护士技能和素养、检验等项目大比武。

8、做好第三轮医院等级评审工作,重点是三级综合医院,认真做好迎检和评审工作。

二、启动电子病历建设,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

电子病历是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是医院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医院临床工作开展所需的业务支撑系统,也是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等要求,提出建立电子病历的相关需求和规范,开展电子病历建设工作。

三、加强监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1、根据**市医疗机构规划和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指导原则,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抓紧制订和修订本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依法审批医疗机构。

2、依法加强医疗机构、人员、技术准入管理,切实落实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备案制度、医疗机构校验工作、执业医师和护士的注册管理等。

3、加强对管辖医疗机构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医政管理以及各项专项检查,从严监管,规范执业行为。

4、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引导和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强化内涵、提升品质、树立形象。

四、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积极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凸显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2、继续实施已出台的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各项举措,进一步细化措施、强化落实、优化服务、惠及群众。

3、抓好“爱心门诊”、“惠民医院”等各项惠民救助措施落实,进一步完善流程、简化手续、方便群众。

五、不断创新推进无偿献血和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1、创新无偿献血工作措施和机制。推进无偿献血宣传常态化,应急献血队伍有效建立,固定献血屋设置稳步进展,努力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

2、依法加强采供血机构和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用血,杜绝重大血液不安全事件。

六、强化内涵,提升院前急救能力

1、以全市院前急救指挥和通讯系统建成启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站(点)布局规划,形成高效统一的全市院前急救网络。

2、加强院前急救内涵建设。着重抓好院前急救人员的规范化培训、院前急救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七、全面完成各项医政工作

1、深化“万名医师下基层”工程及对口支援工作。组织、协调三级综合医院支援贵州省县级医院工作,完成卫生部下达的工作目标。实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程,深化“万名医师下基层”工程。

2、继续做好医疗卫生援川工作,完成三年援川工作目标。

3、做好创建省级“平安医院”工作。

4、完成“光明工程”的困难残疾人白内障复明目标。

5、完成**会等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及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

6、完成征兵体检、高校招生体检工作。

7、完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及护士注册、变更注册等工作。

8、做好医疗投诉、信访及医疗争议行政调解等工作。

医疗服务范文第3篇

1.1资料从计算机数据库提取“和谐使命-2011”牙买加医疗服务期间所有用药处方、患者例数等数据。

1.2方法按照药理作用,对整体服务和上岸服务用药的金额、品种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整体用药情况牙买加医疗服务期间,用药金额排在前10位的类别、品种见表1。其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抗感染药、外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

2.2上岸服务用药情况上岸医疗是海外医疗服务的重要方式。在牙买加医疗服务期间,上岸医疗用药金额排在前10位的类别、品种。

3、讨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对外医疗服务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多次派出“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多个国家开展医疗服务。在“和平使用-2011”赴牙买加医疗服务期间,抗感染药物居药品消耗金额的第1位,共使用药品19种。用药金额排前3位的分别为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莫西沙星片和头孢呋辛酯片。其中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为手术预防用药,莫西沙星片用于多例妇科盆腔炎治疗。有文献报道,莫西沙星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药品消耗金额居第2位的为外用药,包括外科和皮肤科用药,用药例次占牙买加就诊患者的第1位,用量较大的品种为红药贴膏、红药气雾剂及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与硝酸咪康唑乳膏,这可能与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和卫生习惯等有关。有研究表明,空气中真菌孢子数量与温度、湿度、降雨量显著相关,容易引发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用药居药品消耗金额的第3位,主要包括治疗消化道溃疡药物(7种)、肝胆用药(3种)和微生态药物(3种),其中用量较大的有奥美拉唑肠溶片、多潘立酮片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另外,牙买加就诊于眼科患者较多,占总就诊例次的14.6%,主要为干眼症、细菌性结膜炎、细菌性角膜炎及过敏性结膜炎,这可能与当地紫外线强烈且照射时间长有关;用量较大的品种有玻璃酸钠、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此外,表2提示,上岸医疗服务用药金额排序与在医院船上医疗服务用药类别排序变化不大,提示上岸医疗服务与医院船上医疗服务的疾病和用药差别不显著。

4、结语

医疗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移动互联;医疗改革

移动医疗(MobileHealth),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其的定义是指“通过使用掌上电脑、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1]。移动医疗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二者往往配合应用。软件是指基于安卓/IOS等系统的各类APP应用;硬件是指移动医疗设备,可具体划分为移动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为主),移动便携设备(PDA/平板电脑/血糖仪等),移动可穿戴设备(智能腕带/睡眠监测手环等),一过性的体内探查/治疗设备(智慧胶囊),以及智能医疗植入设备。

1移动医疗应用进展

1.1国内方面

1.1.1移动医疗软件。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中指出:“中国移动医疗App目前已达2000多款”。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国内移动医疗APP可以被大致分成四个类型:医生服务类,患者服务类,健康人群服务类和医院服务类。医生服务类APP主要围绕医生这一群体的工作需求展开,功能以建立医生交流平台、医学资讯与讲座会议信息、为医生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提供病案交流学习平台和科研文献检索服务等为主;患者服务类APP以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为主,主流产品以向患者提供医药相关信息查询、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手机支付、候诊排队提醒、院内地图引导、满意度评价、随访指导等服务为主;健康人群服务类APP以向用户提供生命体征监测、饮食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为主,由于该类APP应用的政策与技术门槛较低且受众广泛,所以最早得到快速发展;医院服务类APP大多为医院信息系统从固定端向移动端移植的产物,功能以辅助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为目的,例如通过移动工具和物联网技术监控医院药品/耗材/医疗废弃物流向等。

1.1.2移动医疗硬件。

国内的移动医疗硬件产品可以划分为院内产品和院外产品两部分。在院外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往往为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主要产品有智能血糖仪、血压仪、智能腕带等健康管理设备,测量所得数据往往可以被上传至特定APP软件使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相关体征,但目前鲜有专业医生参与其后续的健康管理;在院内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主要为医生与护士,例如在国内医疗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移动查房与移动护理,医生通过手持移动设备(例如平板电脑/PDA)进行病房查房、随时调取患者的病历、并可远程开具医嘱,护士也可通过手中的移动设备实时查看并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更新信息,并通过扫码技术对患者的身份等信息进行核对确认,以确保医嘱被准确执行。医生护士避免了携带大量纸质材料的负担,也节省了医院成本。还有医疗机构利用智能眼镜进行手术实况播放,为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提供了有效工具。

1.2国外

1.2.1移动医疗软件。

移动医疗作为远程医疗的一部分,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在美国,欧洲约占1/5[2]。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移动医疗应用监管指南》,对移动医疗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和重点监管,并对从业企业准入审批、经营范围等做出标准化要求。在美国,医生通过iPad观察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早已十分寻常。而WHO在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58%的地区有手机就医提醒服务。此外,由于美国各州对医患远程医疗行为早已形成相应规定,所以当移动医疗兴起后医生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原本在电脑上进行的医患沟通转移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由于国外与我国的医疗环境不同,故而其产品的功能设计也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但我们仍可以从其中获得一定借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通过移动医疗向特定人群推送医疗信息都对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医嘱依从性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在医疗欠发达的肯尼亚,当地医疗机构便通过SMS提醒艾滋病患者按时服药以提高艾滋病治疗效果。而我国的SMS服务已被应用在恶劣天气预警、交通路况提醒等市政服务中。未来我国也可以在卫生服务方面加强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向人们推送健康教育信息和疾病防控知识,并为特殊人群(孕产妇、老年人、疾病高风险人群等)定向推送疾病筛查、合理用药、复诊提醒、健康宣教等信息。

1.2.2移动医疗硬件。

在移动医疗硬件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其强大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不断地研发出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医疗级产品,也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移动医疗在全球的发展。例如在移动便携设备中,有只需将其对准额头10秒便可测出心率、血压等7项体征数据的体征扫描仪。在移动可穿戴设备中,日本某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佩戴于皮带与内衣内侧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发出超声波来探测用户膀胱和肠道情况,并通过蓝牙将数据发送至用户手机以提醒用户上厕所,此款应用可为失禁患者和老人带来极大益处。在医疗可植入设备中,某公司开发了一款可被移植在用户臀部、上臂、腹部皮肤下通过每日遥控释放避孕激素的避孕装置。此外,还有被用户吞服后可将其体内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给医生的网络药丸等移动医疗设备。此种案例不胜枚举,且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2移动医疗的发展趋势预测

2.1向专科方向发展

经过2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已迈过品牌推广和用户积累阶段,却苦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方式。主流移动医疗设备厂商仍以出售硬件赚取价值,而借助APP软件以出售服务为主的移动医疗企业则主要靠从海量用户中挖掘潜在客户并为其提供衍生服务(例如注册成为VIP会员)来获得盈利。已有移动医疗企业尝试对健康咨询这类服务面向所有用户收取服务费用,但用户的付费意愿还有待观察。针对目前很多移动医疗企业迟迟无法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这一问题,与其把问题推给用户粘性和政策限制等外部原因,不如从自身产品/服务设计上寻找出路。目前国内医疗的痛点在于“看病难和看病贵”,所以大家纷纷围绕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产品和服务,各种预约挂号、在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但应认识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始终在于让健康的人少生病,让得病的人重获健康或至少减轻其痛苦,这才是移动医疗应涉足的核心。所以,未来移动医疗发展的出路一定是向专科发展,移动医疗企业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针对具体的疾病防治开发灵敏可靠的医疗级应用,从医院4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上万种疾病中寻找机会。例如国内某医疗机构与国外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出围绕帕金森患者病情监控的移动医疗产品就是一例。通过上文对国外移动医疗应用的介绍我们便可以发现,只要能够开发出真正有利于某种疾病防治的医疗级应用,那么患有这类疾病的人群与其背后的保险公司一定愿意为之付费,盈利模式是显而易见的。

2.2向硬件方向发展

同样,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纯依靠移动医疗软件所能解决的医疗问题是极为有限的。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导致其技术门槛更高,受到的政府监管更多,所以目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大多选择绕过诊疗行为等医疗核心问题而从寻找切入点,例如提供预约挂号、线上咨询等服务,而提供这些服务仅通过智能手机和相应APP软件即可完成。但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要向专科发展一样,移动医疗也必将从软件发展逐步走向硬件发展。而发展医疗级的移动医疗硬件就对一个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与医疗机构展开密切合作,还要按照与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同样严格的规范来进行移动医疗产品的研发。

2.3向慢病管理发展

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的头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超过80%。此外,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也高达68.6%[3]。慢性病不仅为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会由于其病程长、并发症多、易致残等特点为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且这种局面还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更加严峻。针对慢性病发展逐渐加剧这一现状,积极治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饮食、运动和作息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患者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将极大影响其疾病发展。在移动医疗兴起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医生无法对慢病人群的疾病发展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干预,仅靠患者自觉的防控方式使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一直不佳。有研究显示:高血压的平均控制率不足5%,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0%;糖尿病的控制率仅6%,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0%[4]。而随着移动医疗的介入,慢性病防治的被动局面将有机会得以扭转。一方面,随着医生渐渐接受移动医疗,其服务效率和服务范围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借助患者身上的移动医疗设备和APP等工具,医生可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有效干预;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质量精良价格合理移动医疗设备被投向市场,患者将可以更方便地了解自身的疾病健康状况,提高自身的健康维护意识,实现从“就医治病”到“自我防病”的观念和行为转变。鉴于我国目前慢性病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慢性病防控一定是移动医疗下一步发展的蓝海,且移动医疗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应用也很有可能撬动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型。

2.4向商业保险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发达国家移动医疗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多元化的盈利渠道。服务方可以根据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不同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等一方或多方收取费用。而我们的问题在于我国最大的医疗服务付费方——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付费意愿不高。而其参与意愿不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目前着力解决的领域本来就是目前社会医疗保险支付的盲区,例如健康咨询和慢病管理;另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投入带来的健康产出不好计算增益;且社会医疗保险严控医疗卫生支出的意志也与以盈利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方存在一定冲突。不仅如此,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慢热也影响到了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借助移动医疗工具可以减少患者前往医院的次数,从而减少医疗开销,但这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左,所以,在社会医疗保险明确表达愿意为医疗机构的移动医疗行为付费之前,医疗机构并没有发展移动医疗的动力。同样,目前虽已有部分医生采用移动医疗管理自己的患者,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且无明确的收益,其行为多属于志愿服务或为科研目的,难以持久。相信随着医生自由职业政策的逐步放开,医生出于品牌和收入的考虑,未来会有更大的动力将“医院的患者”变成“自己的患者”来对其进行长期管理,但目前让医生应用移动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条件还未成熟。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建议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能否尝试以某疾病的防治为试点,将一定时期该疾病的社会医疗保险支出以打包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第三方(例如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来进行管理,由第三方负责该时期内该疾病的全部防治支出,同时以居民相关健康指标来对第三方的疾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管评价。而第三方经办机构出于对成本的考量,必将有动力和精力来发展移动医疗,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加强对患者和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而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管办分离,也改变了以往“以治疗过程”为付费依据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转变为“以治疗结果”为导向的中国式价值医疗道路。

3讨论

近两年,在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内外移动互联技术与市场不断发展、人民健康观念与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等多重因素促进下,移动医疗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医疗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降低医疗开支和强化政府监管等方面所蕴藏的潜在变革力量也越发得到各方的关注。虽然目前仍面临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产业规划缺失、支付方缺位致使投资变现难、缺乏跨界人才、优质医疗资源参与度不高、患者对第三方机构缺乏信任等诸多困难,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并为之埋首努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移动医疗一定能为医疗服务带来更多的惊喜,一切未知都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吴元立,杨宏桥,吴飞,等.电子病历在移动医疗中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1):162-166.

[2]王海燕,郭珍军.海外移动医疗信息化进展[J].现代电信科技,2011(4):10-14.

[3]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2):29.

医疗服务范文第5篇

一、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

设立负责医疗服务监管的专门机构,切实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需要,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下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力量,理顺工作关系,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岗位责任,积极开展工作。

二、研究建立医院评价体系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深入总结“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宣传先进典型,推广有益经验,扩大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促进医疗机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控制费用。

(二)研究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服务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快医院管理评价体系建设,规范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探索建立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组织开展医疗质量、安全、服务、财务管理的评价检查和监管工作。启动医院评价试点工作和单项检查评估工作。组织开展大型公立医院巡查工作。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

(四)开展对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应用、医疗服务公平、患者权益维护、人力资源管理和综合绩效的评价。

三、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

(一)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地)三级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开展部级医学专科质控评价中心试点工作。指导医疗机构围绕诊疗服务的基础环节,制定医疗质量改进方案,开展质量考核评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研究建立国家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分级、分类开展医疗风险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组织、指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并提出改进和防范建议,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三)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收集、分析和警戒、应急处理机制和制度。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分级分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对医疗安全和患者健康的不利影响。

(四)加大对医疗广告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各种媒体医疗广告的监测,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

(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校验管理和执业行为监管,启动标准统一的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开展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监督和检查。

(六)系统总结医疗事故处理工作的有益经验,探索医患纠纷的第三方调处机制。加强对患者投诉处理的规范和监管工作,推进医疗责任保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开展医院运行监管

(一)研究制定医院运行监管的制度框架。拟订医院运行监管的中长期工作规划。研究制定针对不同所有制、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医院管理政策和运行机制。

(二)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院运行监管工作。扩大患者就诊预约服务,推广医院运行管理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三)开展医院运行专项监管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设备、设施安全使用和后勤服务保障情况的监管。强化对医疗机构执行财经纪律情况的监管。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一)积极参与制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支持。

(二)指导改革试点城市制定试点方案和开展试点工作。跟踪试点工作的进程,加强信息交流、政策指导、技术支持,适时开展绩效评估。及时调研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

(三)加强对典型地区和医院的调查研究,总结和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

(四)组织开展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政策研究,逐步完善改革思路和政策,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六、推动医疗服务信息监管

(一)研究建立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管理系统。明确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任务,指导和推动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为医疗服务监管提供信息支持平台。

(二)开展医院信息化工作评估,研究制定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推动医疗机构提高信息工作水平。

(三)建立医院统计信息定期制度,逐步完善信息统计内容,健全评价监督信息制度。

七、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卫生支农工作

(一)总结“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施经验,继续组织督导活动,全面开展绩效评估。加强与项目联系点的联系,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丰富支援工作的内涵,提高支援效果。

(二)继续组织实施部属部管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工作,发挥部属部管医院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通过组派医疗队、举办培训班和接收人员进修等形式,重点对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县地级医院进行支援,帮助提高受援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推动加强县医院建设,不断提高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继续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协调组织工作,研究建立城市医疗机构长期下乡的长效机制。

(四)全面总结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健全政策措施,完善工作制度,研究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

八、继续做好人体器官移植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和《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做好人体器官移植管理工作。对第一批通过人体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院进行人体器官移植项目复核。